作者:張莎莎
引言
我國是世界玉米第一消費國和第二生產國,年播種面積約5億~6億畝。玉米田雜草種類多,與玉米爭水爭肥爭空間,嚴重影響玉米苗的生長發育,最終影響玉米的品質和產量。隨著玉米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種植人工成本的增加,化學藥劑防除已成為玉米雜草治理的主要措施,也是增加玉米產量、節約勞動成本的關鍵技術。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玉米田常見除草劑。
玉米田常見雜草主要有:馬唐、稗草、狗尾草、牛筋草、反枝莧、馬齒莧、鐵莧、藜(灰灰菜)、薊(大薊和小薊)、田旋花、鴨跖草等。
播前及苗前除草劑
苗前封閉也叫土壤處理劑,在玉米播種后7天內施藥,依靠位差原理,藥劑固著在表土層(約1~2cm),雜草幼芽吸收藥劑,殺死或抑制表土層中能夠萌發的雜草種子,玉米種子有覆土層保護,可以正常發芽生長。苗前土壤處理相對苗后莖葉處理更省時省力,價格相對低廉,然而會受天氣和土壤的影響,一旦條件不利,就難以保障封閉藥的效果。常見的播前及苗前除草劑主要有以下除草劑:
1. 莠去津(Atrazine)
莠去津是三嗪類選擇性除草劑,是玉米田最常見的除草劑之一,別名:阿嬌、阿特拉津,不但應用于苗前,苗后也可使用,主要通過植物根部吸收并向上傳導,抑制雜草的光合作用,使其枯死。殺草譜較廣,用于防除玉米田一年生雜草,對如稗草、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雜草及鐵莧菜、反枝莧、馬齒莧、蓼、藜等闊葉雜草具有較好防效,對玉米有較好的選擇性(因玉米體內有解毒機制),對某些多年生雜草也有一定抑制作用。莠去津使用量過大或遇到高溫天氣下易產生藥害。葉子頂端失綠,出現發黃或淡綠現象,生長緩慢,一般發生藥害不嚴重,7-10天可恢復。
2. 特丁津(Terbuthylazine)
特丁津是在1965年由A. Gast和E. Fankhauser等報道除草活性,1966年由瑞士J.R. Geigy S.A.公司(現先正達)首先推廣的玉米田除草產品,后由先正達和安道麥、Oxon、陶氏益農、Herbos等公司面向全球進行推廣。特丁津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三嗪類除草劑,主要通過植株根部吸收,芽前、芽后均可施用,土壤中持效期3-10周。除草譜廣,用于防除大多數一年生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主要用于玉米田苗前、苗后防除多種雜草,其主要用于玉米、高粱,也可選擇性地防除葡萄、果樹、柑橘、咖啡、油棕、橄欖、土豆、豌豆、豆類、甘蔗、橡膠和林業苗圃和新種植等雜草。與莠去津相比,特丁津具有殘留期短、殺草譜更廣、對作物安全性好、復配性強、不存在連續使用的抗性、成本低等特點。該產品在歐洲玉米田除草劑市場已擁有較大份額,在美洲和亞洲等國家和地區正處于增長過程中。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廠家獲準登記。
3. 氰草津(Cyanazine)
氰草津屬于三嗪類的除草劑,商品名為 Bladex,氰草津抑制光合作用,苗前除草劑,也可用于苗后除草劑,用于防治一年生禾本科和闊葉雜草,與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關,有機質含量高,用的劑量也大,有機質含量低,用量小。禁止在沙質土中使用,需要1.3cm以上雨水活化。主要與莠去津復配,用于玉米田一年生雜草的防除。
4. 乙草胺(Acetochlor)
乙草胺是由美國孟山都公司于1971年開發成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除草劑品種之一,也是目前我國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劑之一。乙草胺屬酰胺類除草劑,通過阻礙蛋白質合成而抑制細胞生長,使雜草幼芽、幼根停止生長,進而死亡。單劑以50%乳油和900g/l乳油為主,與莠去津復配,是玉米苗前除草劑,主要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部分闊葉科雜草。
5. 異丙甲草胺(Metolachlor)
異丙甲草胺與乙草胺同屬于酰胺類除草劑,主要通過抑制發芽種子的蛋白質合成,其次抑制膽堿滲入磷脂,干擾卵磷脂形成。由于禾本科雜草幼芽吸收異丙甲草胺的能力比闊葉雜草強,因而該藥防除禾本科雜草的效果遠遠好于闊葉雜草。異丙甲草胺在國外部分地區已經開始替代乙草胺,但國內由于價格、藥效等因素未能實現大范圍替代,包括后來推出的s-異構體活性更高的精異丙甲草胺。
6. 異丙草胺(Propisochlor)
異丙草胺是內吸傳導型選擇性芽前除草劑,屬酰胺類除草劑,抑制蛋白質合成,芽和根停止生長,不定根無法形成,心葉扭曲、萎縮、其他葉片皺縮變黃,整株枯死。制劑為72%乳油以及與硝磺草酮、煙嘧磺隆、莠去津的復配,異丙草胺是一種植物發芽抑制劑,主要通過雜草幼芽吸收。主要防除稗草、牛筋草、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以及藜、反枝莧、苘麻、龍葵等闊葉雜草。
7. 唑嘧磺草胺(Flumetsulam)
唑嘧磺草胺是乙酰乳酸合成酶抑制劑,通過抑制支鏈氨基酸的合成使蛋白質合成受阻,植物停止生長。用于玉米田苗前土壤噴霧處理,能有效防除玉米田苘麻、鴨跖草、藜、蓼、反枝莧、龍葵、蒼耳、十字花科等一年生闊葉雜草,對苘麻防效較好。。唑嘧磺草胺作為應用較新的封閉藥效果較好,但價格較高,性價比不及酰胺類除草劑。
8. 異噁唑草酮(Isoxaflutole)
異噁唑草酮是羅納-普朗克公司1992年發現、現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生產和銷售的異噁唑類除草劑,為對羥基苯基丙酮酸雙氧化酶(HPPD)抑制劑。玉米田內吸傳導型選擇性除草劑,可被雜草根系、幼芽和莖葉吸收。通過抑制對羥基苯丙酮雙氧酶而破壞葉綠素的形成,導致受害雜草失綠枯萎。主要以20%懸浮劑為主,異噁唑草酮對玉米相對安全,可防除多種禾本科雜草和闊葉雜草。由于使用時間短,抗性小,有效成分在干旱時噴施后可穩存于土表,遇雨水后除草活性可再次被激活,可進一步增強使用效果,市場競爭相對較小,未來仍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9. 莠滅凈(Ametryn)
莠滅凈是選擇性內吸傳導型除草劑,是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劑,可通過根和莖葉的吸收并傳導。用于玉米田播后苗前土壤處理,可有效防除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香附子、千金子、莎草、看麥娘、蓼、藜、馬齒莧等一年生雜草。莠滅凈性質穩定、持效期長,易貯存在土壤中。對植物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屬選擇性除草劑。殺草作用迅速,可被0-5厘米土壤吸附,形成藥層,使雜草萌發出土時接觸藥劑,對剛萌發的雜草防效最好。經過復配,其混劑延緩了抗性發生的速度并減少了土壤殘留。
10. 2,4-滴(2,4-D)
2,4-D(2,4-滴)屬于芳氧苯氧丙酸類除草劑,由Amchem公司(今先正達公司)于1942年發現并合成,1945年后多家公司開發生產,于1946年開始使用。目前有主要是2,4-D酸、2,4-D丁酯、2,4-D異辛酯、2,4-D二甲胺鹽等產品。2,4-D是激素型除草劑,可促進植物體內核酸和蛋白質的合成,使細胞過度分裂和伸長,組織因過度生長呈畸形,從而阻礙物質運輸,導致植物死亡,主要防除玉米田一年生闊葉雜草。單劑以87.5%乳油為主,多與乙草胺、莠去津復配使用。由于丁酯的漂移藥害等問題已被列為禁用農藥,異辛酯開始接替,雖活性不如丁酯,但解決了漂移的問題。
11. 噻吩磺?。?/span>Thifensulfuron-methyl)
噻吩磺隆屬選擇性內吸傳導型磺酰脲類除草劑,是側鏈氨基酸合成抑制劑,闊葉雜草經葉面根系迅速吸收并轉移到體內分生組織,抑制纈氨酸和異亮酸的合成,從而阻止細胞的分裂達到除草的目的,適用于夏玉米田防除闊葉雜草,如薺菜、蓼、藜、鼬瓣花、繁縷、播娘蒿等一年生闊葉雜草。單劑以15%噻吩磺隆WP,25%噻吩磺隆WP和75%噻吩磺隆WP為主,與乙草胺復配。
玉米田苗后除草劑
相較于苗前除草劑,苗后除草劑的畝成本沒有太多價格的優勢,由于近幾年玉米價格還不錯,農民更多地關注藥效,這使得一些新產品雖然價格高但市場接受度還不錯。常見的苗后除草劑主要有以下除草劑:
1. 煙嘧磺?。?/b> Nicosulfuron)
煙嘧磺隆屬磺酰脲類除草劑,內吸傳導型,可被植物的莖葉和根部吸收并通過韌皮部與木質部迅速吸收,通過抑制植物體內乙酰乳酸合成酶的活性,阻止支鏈氨基酸績氨酸、亮氨酸與異亮氨酸合成進而阻止細胞分裂,使敏感植物停止生長。煙嘧磺隆不僅對稗草、馬唐、狗尾草等一年生禾本科雜草有較好的防效,而且對馬齒莧、莧菜、蓼等闊葉雜草及香附子等莎草科雜草也有很好防效。單劑以40g/l可分散油懸浮劑為主,復配主要與莠去津的二元復配以及與硝磺草酮、莠去津,使它隆、莠去津,辛酰溴苯腈、莠去津的三元復配,煙嘧磺隆與很多除草劑復配用于苗后除草,使得煙嘧磺隆一直在玉米田苗后除草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煙嘧磺隆在使用量大或重噴芯葉加上高溫干旱天氣最容易發生藥害。受害后首先玉米心葉變黃,然后擴展到整個葉片及其他葉片;玉米生長會受到抑制,植株矮化,也可能產生部分叢生、次生莖,輕者一周可恢復,重者嚴重抑制生長,難以恢復。
2. 硝磺草酮(Mesotrione)
硝磺草酮是由捷利康(現先正達)公司研發的三酮類除草劑,于2001年在美國登記上市,2005年進入我國市場。硝磺草酮是三酮類除草劑,其作用機理為抑制羥基苯基丙酮酸酯雙氧化酶(HPPD),最終影響類胡蘿卜素的生物合成,由于玉米對藥劑吸收速度緩慢,并且能夠通過4-羥基化作用快速的將硝磺草酮降解為無活性的化合物,在推薦濃度使用下對玉米安全。單劑以10%、15%、20%、40%懸浮劑為主,復配主要與煙嘧磺隆、莠去津、乙草胺等。硝磺草酮是選擇性玉米田苗后莖葉處理除草劑,具有作用速度較快、殺草譜較廣等特點,有較好的觸殺效果和內吸傳導性。
3. 環磺酮 (Tembotrione)
環磺酮是一種新型三酮類除草劑,是繼吡唑類除草劑之后開發的新一類HPPD抑制劑,為國外公司于2007年研發的新型玉米田除草劑(2019年在我國專利保護到期),屬于較為年輕的玉米田除草劑(煙嘧磺隆于上世紀80年代上市,2008年在我國專利到期;硝磺草酮于2001年上市,2012年在我國專利到期)。通過抑制雜草體內多種酶的合成,影響到類胡蘿卜素的生物合成,雜草出現褪綠黃化,一般2周左右雜草全部枯死。環磺酮活性比硝磺草酮高2~3倍,比硝磺草酮除草范圍更廣,除草適期更長,除草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對玉米和下茬作物均安全,是防除玉米田普通雜草和惡性雜草的較好藥劑。環磺酮的優勢在于鏟除惡性雜草的能力,尤其是對禾本科惡性雜草野蘆葦、茅草、紅根谷莠子、狗尾草,及闊葉雜草中的小薊(刺兒菜)、絞股藍、田旋花、鴨趾草、抗性蒼耳和苘麻等效果顯著。
4. 苯唑草酮(Topramezone)
苯唑草酮是新型三酮類苗后莖葉處理劑,屬于對羥基苯基丙酮酸酯雙氧化酶(HPPD)類抑制劑,通過根和幼苗、葉吸收,在植物中向頂、向基傳導到分生組織,抑制4-HPPD,使類胡蘿卜素、葉綠素的生物合成受抑制和功能擾亂,導致發芽的敏感雜草在處里2-5天內出現漂白癥狀,14天內植株死亡,對各種品種的玉米天雜草有較好的防效。對三嗪類、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劑和乙酰輔酶 A 羧化酶(ACCase)抑制劑起抗性的雜草有更穩定的防治效果,針對紅根變異雜草效果也較好,而且使用時期更長,是目前玉米田除草劑防治禾本科、HPPD抑制劑中安全性較高的,可在后期使用,也可在甜玉米上使用。單劑以4%、10%、30%懸浮劑為主,與莠去津、煙嘧磺隆、特丁津等復配。
5. 氟吡草酮(bicyclopyrone)
氟吡草酮是先正達繼磺草酮、硝磺草酮之后成功上市的第3個三酮類除草劑,為HPPD抑制劑,這是近年來該類除草劑中增長最快的產品。氟吡草酮屬于4-羥基苯基丙酮酸雙加氧酶(HPPD)抑制劑,通過抑制類胡蘿卜素的生物合成,使植物分生組織出現白化癥狀,最終致其死亡。HRAC (國際除草劑抗性行動委員會)將該類除草劑歸為F2組,WSSA (美國雜草科學會)將其歸類為第27組。氟吡草酮可與硝磺草酮、異噁唑草酮、苯唑草酮、環磺酮、pyrasulfatole等多種除草劑進行復配。氟吡草酮通過與安全劑解草嗪(benoxacor)或解草酯(cloquintocet)等混配,可以提高氟吡草酮對作物的安全性。該種選擇性的除草劑品種對闊葉雜草和多年生、一年生雜草均具有良好的活性,苗前土壤處理和苗后莖葉處理,主要用于玉米、甜菜、谷物(如小麥,大麥)等作物,防除闊葉雜草和部分禾本科雜草,對三裂葉豚草、蒼耳等大型種子闊葉雜草防效較高,對草甘膦抗性雜草防效較好。氟吡草酮高效,低毒,對作物安全性高,不易產生抗藥性,對環境安全,友好,預計未來該產品在玉米田將有不錯的市場前景。
6. 氯氟吡氧乙酸 (fluroxypyr)
1985年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在英國開啟登記,1991年在中國首次登記,其全球專利已于2013年到期。氯氟吡氧乙酸是內吸傳導型苗后除草劑,藥后很快被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現典型激素類除草劑的反應,植株畸形、扭曲,最終枯死。適用于小麥、大麥、玉米、葡萄、果園、牧場、林地、草坪等地防除闊葉雜草,對豬殃殃、繁縷、大巢菜、澤漆都有比較好的防除效果,對小麥安全。持效期短,受冬季低溫影響較大,用藥時一定控制在氣溫高于10℃。使用不當容易引發苗弱現象,所以使用上一直比較謹慎,但是除草效果較好,近年原藥由于中間體五氯吡啶供貨不穩定以及原藥工廠開工率等問題,價格高,制劑成本高,性價比較低,終端上量難。
7. 辛酰溴苯腈(Bromoxynil octanoate)
辛酰溴苯腈為選擇性苗后莖葉處理觸殺型除草劑,主要由葉片吸收,在植物體內進行極有限的傳導,通過抑制光合作用的各個過程,包括抑制光合磷酸化反應和電子傳遞,特別是光合作用的希爾反應,使植物組織迅速壞死,從而達到殺草目的,氣溫較高時加速葉片枯死。由于對溫度敏感,未能大范圍推開。以單劑25%辛酰溴苯腈乳油為主,與煙嘧磺隆、莠去津、氯氟吡氧乙酸異辛酯復配。可用于防除一年生和多年生闊葉雜草,同時,它對禾本科作物具有較高的選擇性,能安全使用于作物各個生長期,它廣泛用于麥田、玉米、高梁、甘蔗、亞麻、洋蔥等多種作物田,防除蓼、藜、莧、麥瓶草、龍葵、蒼耳、田旋花等多種闊葉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