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莎莎
引言
稻飛虱、稻葉蟬等是危及水稻生長的主要害蟲,一直受到我們的關注。速滅威、異丙威、仲丁威等氨基甲酸酯殺蟲劑對上述害蟲曾發揮過相當大的作用、但是這類產品殘效期短,昆蟲對之抗性上升、加上它們對天敵的傷害以及影響使用者的安全等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噻嗪酮是針對有機磷、氨基甲酸酯等老殺蟲劑的缺點,在噻二嗪的衍生物中發現的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的新型選擇性殺蟲劑,是由日本農藥株式會社開發,并于1983年12月首次在日本登記,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我國獲得登記。
作用機理
噻嗪酮(buprofezin)是一種抑制昆蟲生長發育的新型選擇性殺蟲劑,觸殺作用強,也有胃毒作用。作用機制為抑制昆蟲幾丁質合成和干擾新陳代謝,致使若蟲蛻皮畸形或翅畸形而緩慢死亡,具有對害蟲選擇性強、殺蟲活性高、殘效期長、毒性低、用量少等特點。對天敵較安全,綜合效應好。與其他殺蟲劑無交互抗藥性問題。
噻嗪酮屬昆蟲生長調節劑類殺蟲劑,具有很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常用于水稻和蔬菜的病蟲害防治,可以用于防治水稻、馬鈴薯、柑橘、黃瓜、小麥、番茄等多種果實、瓜類上飛虱、葉蟬、粉虱、棉粉虱、稻褐飛虱、矢尖蚧、橘粉蚧、紅圓蚧等同翅目害蟲,對部分鞘翅目幼蟲和幼螨具有持久滅殺活性。
噻嗪酮的特點
1)對害蟲的選擇性強 噻嗪酮是一種抑制昆蟲生長發育的新型選擇性殺蟲劑,對害蟲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廣泛適用于蔬菜、水稻、小麥、馬鈴薯、柑橘、棉花、茶樹等,可有效防治水稻上的葉蟬科和飛虱科,馬鈴薯上的葉蟬科,柑橘、棉花和蔬菜上的粉虱科,柑橘上的蚧總科、盾蚧科和粉蚧科等各類害蟲,對粉虱、飛虱、葉蟬及介殼蟲有較好的藥效,但對小菜蛾、菜青蟲等鱗翅目害蟲無效。
2)對幼蟲的殺傷力極高 噻嗪酮具有很強的觸殺和胃毒作用,對低齡若蟲毒殺能力強,對3齡以上若蟲毒殺能力下降,雖不能直接殺死成蟲,但可縮短其壽命,減少產卵量,并使卵無法正常孵化,即使孵化出幼蟲也會很快死亡,從而可減少下一代的發生數量。噻嗪酮對作物有一定的滲透能力,能被作物葉片或葉鞘吸收,但不能被根系吸收傳導。
3)見效慢而殘效期長 噻嗪酮藥效發揮慢,宜在害蟲發生初期、密度較低時用藥。一般要在施藥后的3~5天。若蟲蛻皮時才開始死亡,施藥后7~10天死亡數達到高峰,因而藥效期長,一般直接控制蟲期為15天左右,可保護天敵,發揮天敵控制害蟲的效果,總有效期可達1個月左右。
4) 毒性低 在常用濃度下,對作物、天敵安全,是害蟲綜合防治中一種比較理想的農藥品種。
5)與其他殺蟲劑無交互抗藥性 噻嗪酮與主流的新煙堿類殺蟲劑、菊酯類殺蟲劑無交互抗性,可以和吡蟲啉、烯啶蟲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毒死蜱、吡蚜酮等復配,生產復配殺蟲劑。
6)擅長防治蚧殼蟲,噻嗪酮極具性價比 隨著高毒農藥殺撲磷的退市,防治蚧殼蟲產品出現了短暫的空檔期,雖然新煙堿類殺蟲劑對蚧殼蟲具有防效,如毒死蜱+啶蟲脒,但毒死蜱也面臨著毒性殘留問題,退出市場是早晚的事情。
國內登記情況
根據中國農藥信息網數據整理,截至2023年6月6號,噻嗪酮相關的證件一共有489個,其中22個原藥證件(見下圖),467個制劑證件,單劑以25%噻嗪酮WP和25%噻嗪酮SC為主,主要與殺蟲單,吡蟲啉、烯啶蟲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聯苯菊酯、毒死蜱、吡蚜酮等復配。
前景展望
噻嗪酮作為一種抑制昆蟲生長發育的新型選擇性殺蟲劑,對害蟲具有很強的選擇性,廣泛適用于蔬菜、水稻、小麥、馬鈴薯、柑橘、棉花、茶樹等,對作物、天敵安全,是害蟲綜合防治中一種比較理想的農藥品種。需要注意的是,在采取噻嗪酮防治蚧殼蟲時,應在蚧殼蟲初發期(若蟲期)進行施藥,一旦進入成蟲階段,蚧殼蟲蠟質層已經形成,不但增加了防治難度,還造成了危害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