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玲
按防除對象分類
禾本科雜草防除劑:防除對象是禾本科雜草,對闊葉雜草無效果。如精喹禾靈、精吡氟禾草靈。
早熟禾(禾本科雜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硬草(禾本科雜草)
闊葉雜草防除劑:防除對象是闊葉雜草,對禾本科雜草無效果。如苯達松、2甲4氯等。
野老鸛草(闊葉雜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車前(闊葉雜草)
按除草劑在植物體內的傳導性能分類
輸導型除草劑:除草劑可被雜草的葉片、莖或根系吸收并在體內進行傳導。如2甲4氯、精喹禾靈、精吡氟禾草靈、苯磺隆、芐嘧隆磺等。
觸殺型除草劑:除草劑不被雜草的葉片吸收可吸收后并不在體內進行傳導,僅作局部移動。藥劑主要對藥劑接觸的部位起作用。如乙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苯達松。
按除草劑的使用方法分類
土壤處理劑:用于作物播種前、播后苗前或苗后施于土壤表面的除草劑,它們是通過雜草幼根、芽或胚軸等部位吸收而起作用。如丁草胺、異丙甲草胺。
莖葉處理劑:是指在雜草或作物苗后施用來殺死雜草的藥劑。如苯達松、精惡唑禾草靈、精喹禾靈、百草枯、草甘膦。
(植物對除草劑的吸收部位分析:
葉部吸收:除草劑莖葉處理的作用原理:除草劑親水性與親脂性的差別,極性的藥劑易從蠟質層較薄的地方進入,而脂溶性強的藥劑則易從蠟質層較厚的地方進入。
幼芽吸收:土壤處理除草劑通過雜草的幼芽(胚芽鞘、胚軸乃至幼葉)吸收。如氟樂靈就可被禾本科雜草的胚芽鞘吸收、被雙子葉雜草的下胚軸吸收;而除草醚則可為稗草的幼芽吸收而不被幼根吸收。
根部吸收:雜草根系是吸收土壤處理除草劑的主要部位之一。根系對除草劑的吸收較葉片容易。根系吸收與除草劑的濃度直接相關,開始階段吸收迅速,其后逐步下降。
氣滲作用:有些除草劑可以蒸汽的形式滲入葉內,如氯苯胺靈防除菟絲子,主要是以蒸汽形式進入菟絲子體內。)
按除草劑的選擇性分類
選擇性除草劑:除草劑在不同的植物之間存在敏感性差異,即藥劑在某一劑量下可以殺死一部分植物,但同時并不影響另一些植物的正常生長。如苯達松在小麥田防除闊葉雜草,精惡唑禾草靈、精喹禾靈在闊葉作物除禾本科雜草。
(注:除草劑的選擇性是相對的,沒有一種除草劑對作物是絕對安全的,因為用量或用藥時間的關系可以對安全性產生影響。)
l 形態選擇性:利用植物的形態差異產生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主要是在禾本科植物和闊葉植物之間。
l 位差選擇性:利用作物與雜草種子萌發或根系所處的土層的不同形成的選擇性。
l 時差選擇性:利用作物與雜草種子發芽出苗的時期差異,選擇雜草敏感的時間施藥,從面達到安全有效地防除雜草的目的,這種選擇性就屬于時差選擇性。
l 生理選擇性:是植物的莖葉和/或根系對除草劑的吸收和傳導的差異而產生的選擇性稱生理選擇性。
l 生化選擇性:
l 活化反應的差異:除草劑本身對植物無毒害作用或毒害小,但在有些植物體內經代謝后可轉變為有毒的物質。植物對這種藥劑的敏感性取決于某種植物對該藥劑的代謝能力。(如:藜、薊等雜草體內含有β-氧化酶且活性很高,由于能大量轉化而被殺死。而大豆、芹菜、苜蓿等植物體內含有的β-氧化酶活性很低,故不受害或受害小。)
l 鈍化反應的差異:除草劑經植物體內的酶或其他物質的作用而失去生物活性。(如敵稗、取代脲類除草劑、三氮苯類、磺酰脲類、硫代氨基甲酸酯類等。)
滅生性除草劑:非選擇性除草劑。在作物與雜草間缺乏選擇性。如百草枯、草甘膦、敵草快、草銨膦。
按化學結構分類
無機類:硫酸銅
有機合成類:
苯氧羧酸類:2,4-D、2甲4氯、酚硫殺( 2甲4氯硫代乙酯)
苯甲酸類:麥草畏
芳氧苯氧基丙酸類:精吡氟禾草靈、精惡唑禾草靈、精喹禾靈等
酰胺類:乙草胺、丙草胺、丁草胺、異丙甲草胺等
取代脲類:異丙隆、敵草隆等
二硝基苯胺類:二甲戊樂靈、氟樂靈等
磺酰脲類:氯磺隆、甲磺隆、苯磺隆、芐嘧磺隆、吡嘧磺隆等
氨基甲酸酯類:氯苯胺靈等
硫代氨基甲酸酯類:丙草丹、殺草丹、環草丹等
二苯醚類:乙氧氟草醚、氟磺胺草醚等
三氮苯類:莠去津、撲草凈、特丁凈等
有機磷類:草甘膦、草胺膦等
酚類:地樂酚
脂肪酸類:三氯乙酸、茅草枯
聯吡啶類:百草枯、敵草快
咪唑啉酮類:咪草煙、甲氧咪草煙
腈類:溴苯腈、碘苯腈
環己二酮類:稀禾定、烯草酮
環狀亞胺類:惡草酮
文章部分參考信息:揚州大學植物保護學院袁樹忠副教授-雜草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