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莎莎
引言
苯啶菌酮(英文通用名:pyriofenone;其他名稱:甲氧苯唳菌)是由石原產業株式會社研發的芳基苯基酮類殺菌劑,對白粉病和灰霉病有特效。
理化性質
ISO名稱:pyriofenone,IUPAC 化學名稱:(5-氯-2-甲氧基-4-甲基吡啶-3-基)-2,3,4-三甲氧基苯基酮[(5-chloro-2-methoxy-4-methylpyridin-3-yl)-2,3,4-trimethoxy-6-methyl phenyl ketone],CAS 登錄號:688046-61-9,研發代號:IKF-309,分子式:C18H20ClNO5,分子量:365.8。
白色粉末或晶體,無味,蒸汽壓:1.9×10-6?Pa(25℃);密度(20℃):1.33 g/mL;熔點:93~95℃;分配系數(20℃,pH 7.2~7.5):log Po/w=3.2。20℃條件下,在水中溶解度為1.56 mg/L。
毒性
大鼠經口毒性LD50?>2000 mg/kg,經皮毒性LD50?>2000 mg/kg,吸入毒性LC50?>5.18 mg/L,對家兔眼睛和皮膚無刺激作用,對豚鼠皮膚不致敏。無基因毒性,無致癌性,對生殖無特別影響,對發育沒有毒性,沒有致畸性,無神經毒性。
作用機理
苯啶菌酮屬于SHID類殺菌劑,作用機制為U8類,兼具保護和治療作用,可抑制病原菌附著孢的形成及后續菌絲體滲入植物細胞的過程以保護植物預防發病,如發病后使用可抑制病原菌次生菌絲、菌絲體、孢子等形成以控制病害。
苯啶菌酮具有保護和治療作用,葉面噴霧使用,主要用于谷物(小麥、黑麥、大麥、燕麥)、水稻、果樹和蔬菜等作物,防治白粉病和灰霉病。該產品對白粉病高效,是防治白粉病的替代藥劑和抗性管理藥劑。
登記情況
目前,苯啶菌酮已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國取得登記。2011年苯啶菌酮上市,2012年在韓國、英國登記,2013年在日本、歐盟登記,2016年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登記,2017年在美國登記(用于蔬菜等)。目前其300 g/L 懸浮劑已在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匈牙利、斯洛文尼亞、科索沃、馬其頓、黑山和保加利亞登記使用,對白粉菌科病原真菌更高效。?
2014年2月1日,苯啶菌酮作為新有效成分被列入歐盟農藥登記條例(1107/2009)已登記有效成分名單,有效期至2024年1月31日,近日歐盟將其有效期延至2025年1月31日。
?
2016年,苯啶菌酮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獲準登記,商品名Kusabi300、Pyriofenone 300,用于防治葫蘆科蔬菜和某些漿果作物上的白粉病。
2017 年,石原產業/住友化學的苯啶菌酮產品Prolivo 300 SC 在美國登記,用于葫蘆科蔬菜、漿果作物等。
專利情況:
苯啶菌酮(pyriofenone)在歐洲、美國、中國等國家地區的化合物專利均已于2021年7月到期,專利信息如下PCT專利(WO0202527A1)、歐洲專利(EP1296952B1)、中國專利(CN1440389A)和美國專利(US2003216444A1)。
國內登記:
石原產業株式會社于2001年在中國申請該有效成分化合物專利:苯甲酰吡啶衍生物或其鹽、含有它作為活性成分的殺真菌劑、它的產生方法以及用于產生它的中間體;化合物專利已于2021年7月到期,目前國內尚無登記。
苯啶菌酮(pyriofenone)可與多種成分混配,可擴大殺菌譜,增效作用明顯。
1.申嗪霉素和苯啶菌酮的殺菌組合,重量比是1∶40~40∶1;可用于防治多種作物病害,尤其適用于霜霉病的防治,具有增效,對環境污染性小,可延緩病菌抗藥性產生等優點。
2.苯啶菌酮和氟苯醚酰胺、苯啶菌酮和氯苯醚酰胺的殺菌組合及其應用,其中有效成分苯啶菌酮和氟苯醚酰胺或氯苯醚酰胺的質量比為1∶10~10∶1,該殺菌組合對白粉病的防治表現出增效作用。
3.苯啶菌酮和氟環唑或者苯醚甲環唑的農藥殺菌組合,該組合殺菌譜廣,適合于防治瓜果蔬、大田作物上的多種病害,尤其適合于防治白粉病。
4.苯啶菌酮和噻呋酰胺的農藥殺菌組合,質量百分含量為30%~60%。該組合殺菌譜廣,適合于防治水稻、小麥等大田作物上的多種病害,尤其適合于防治紋枯病。
5.氟吡菌酰胺和苯啶菌酮農藥殺菌組合,兩者的質量比為1∶50~50∶1。該組合增效作用明顯,防效高,適合于防治瓜果蔬上的多種病害,尤其適合于防治白粉病。